双足细长,通体雪白,头顶鲜红……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激动地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去年11月中下旬,在保护区冬季候鸟专项调查中,东滩共记录到53种、4万...
立即咨询双足细长,通体雪白,头顶鲜红……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激动地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去年11月中下旬,在保护区冬季候鸟专项调查中,东滩共记录到53种、4万多只鸟儿栖息。
珍稀鸟类纷至沓来,无疑昭示着上海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提升。不仅如此,“一江一河”“千座公园”……在这座高速发展的超大城市中,越来越多空间正铺上蓝绿交织的美丽底色。今年全国上,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之城”,上海取得了哪些进展,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现场,代表委员发表真知灼见。
崇明,上海最核心的生态功能区,是上海水体质量最佳、空气质量最优、林地面积最广、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
全国代表,崇明区委、区长李峻坦言,经过多年的生态建设,崇明水土林滩等生态资源的增长空间已接近饱和。“接下来,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如何‘提质’,在现有生态资源基础上怎样进一步发挥生态价值、提升生态品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李峻表示,崇明正统筹开展水土林滩系统治理,将生态资源化零归整,释放更多潜力。“比如,我们正在开展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通过开展农田集中连片建设、水环境全域治理、林地结构重塑、生态修复等方式,进一步拓展生态空间。同时,我们也致力于‘打开’森林,建设一批开放休闲林地,让更多老百姓能够走进其中,真正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党的以来,上海坚决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历史性改善,美丽上海建设已迈出重大步伐。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告诉记者:“2023年全市PM2.5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了54.8%,近年来主要水体优III类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同时,晏波也强调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牢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任重道远,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水平仍需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还有不足,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晏波表示,将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厚植上海生态基底。比如,守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持续实施“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加强长江口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协同推进公园城市和“千园工程”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推进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强化饮用水水源地、危险废物、重金属、辐射等重点领域以及环保设施的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以更大力度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正式实施。从此,湿地保护“有法可依”。去年,全国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顾祥林领衔参与“湿地保实施情况”专题调研,足迹遍布浦东、崇明多地。
“上海湿地治理情况卓有成效。”顾祥林用浦东金海湿地公园举例说,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湖泊、植物、鸟类相得益彰,也吸引了不少市民游玩,可见城市的多元生态。
不过,调研组依然发现了不少问题,包括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形势仍然严峻,涉及多部门重叠管辖时工作合力还未充分体现等。为此,调研组建议,要不断完善各级政府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真正形成各尽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与此同时,建议加大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设立湿地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等。
本报今年2月曾报道崇明的“人鸟之争”,李峻也特别注意到了有关情况。随着生态环境逐渐变好,野生动物与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矛盾或将成为普遍问题。李峻把这类冲突称为一种“幸福的烦恼”。他坦言,现阶段尚无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但应该加强认识,让人类与野生动物更和谐地共栖共存。
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完善制度建设。探索通过生态补偿或是生态保险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户的经济损失。二是加强价值引导。“人鸟之争”的核心还是经济利益,可以充分利用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和良好生态环境这一亮点,提升农产品及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促进。三是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在小微湿地等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加强生态修复,在吸引鸟类留下来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建设‘生态之城’,有三大攻坚战——空气、水和土壤。”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专职副主委曹阿民分析,土壤的稳定性强,空气流动性强,而水具有流域性。
“水利治理相对复杂,它是跨省市的。”曹阿民认为,水污染怎么防、怎么治非常关键,单靠一个省市是做不到的,需要上下游联动,共同治理,做到标准一致、处罚一致,不能有地方保护主义。
李峻同样认为,水、气、土等自然资源天然具有“区域协同”的特点,需要跨行政区域联防联控。“比如,在空气质量方面,崇明本岛基本是没有排污企业的,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PM2.5年平均浓度等生态环境指标还是会异常波动。”李峻说,生态之城建设是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全市各区,还需要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更大范围进行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的整体协作方面还有待加强。
他介绍,近年来,崇明积极参与和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与江苏启东、海门、太仓等多地形成联防联控机制,坚决筑牢长江口生态屏障。“建议可以考虑在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共治共享,通过加强跨区域联动执法、综合监管、信息共享等形式,共享蓝天碧水。”李峻表示。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在加强区域协作的同时,首先还是需要扎实做好自身工作。晏波表示,市生态环境局将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比如,以PM2.5控制为主线,抓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落地落实,深入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源头替代和精准管控,加快推进国四柴油车和国二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聚焦餐饮油烟和噪声污染两个“关键小事”,提升广大市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再比如,深入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溯源和分类整治,推进水质易反复河道专项治理。同时还要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理,推进重点转型区域土壤风险管控和安全利用。
“关注生态环境,还需要关注产业如何绿色发展。”在曹阿民看来,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成本。如果产业无法避免污染,即使企业生产利益实现了最大化,但社会效益却是缺失的。“因此,产业的发展要与绿色技术配套起来,提高环保标准。”
曹阿民建议,政府部门应该设立刚性的政策约束,“可以有阶段性,与经济水平的发展相适应,但最终目标还是要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也要加强政策引导,激发商业主体积极性、增强保护意识,助力长期发展。
高质量发展,需要厚植绿色底色。晏波表示,市生态环境局将聚焦服务大局,以更高站位支撑高质量发展,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绿色低碳转型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持续推进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大力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他还举例说,市生态环境局将实施“环评+”工程,推动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区域评估,将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政策扩大至产业园区外部分区域,持续优化临港新片区、一体化示范区、五个新城改革政策并在全市推广,服务保障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加快落地。此外,还将推进“+中心”计划,围绕金融中心建设,协同金融部门共同申建国家绿色金融试验区,打造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围绕贸易中心建设,对标国际规则协同完善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加快建设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围绕航运中心建设,支持上海港绿色燃料加注试点,协同推进港口机场绿色转型;围绕科创中心建设,出台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若干意见,加强生态环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一批生态科技创新和转化服务平台。
立即留言,即可获得免费水处理解决方案
杏彩平台官网app(杏彩·中国)杏彩体育官网